政治
一战67(选择37+主观30),二战77(选择42+主观35),一战的时候只跟了徐涛老师,并且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政治上,每天都在听课做题,一千题刷了三四遍,但最后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所以二战的时候我重新调整了学习计划,第一遍基础知识依然跟着徐涛老师(他讲课真的很有意思),但在后期十一月份的时候开始跟腿姐的技巧班、冲刺班以及押题班,个人感觉相比而言腿姐的选择题和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更适合应试,尤其是主观题部分如何结合材料将自己背诵的内容填充进去对我来说很有用,听完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并没有说徐涛老师不好的意思,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555)。
做题方面我把重点放在了错题复盘上,不管是一千题还是后期各位老师的模拟卷,我在做完之后都会把错题和对应的知识点截图放进anki(很好用的一个软件,会按照记忆曲线推送每天的背诵内容,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效果也是非常棒的)里,每天循环背诵直到考前,确保自己不会遇到“看着很眼熟但就是想不起来答案”的情况。
具体时间安排
7月:徐涛老师强化课+肖秀荣
老师精讲精练+一千题,每天大概花一个小时左右二倍速听课,听完之后做对应的一千题并标记错题,便于日后回顾。
8月:因为参加了集训所以几乎一整个月没有学政治555。
9月+10月:疯狂赶进度,依然是徐涛老师强化课+肖秀荣老师精讲精练+一千题,十月底之前才基本结束第一轮的复习。
11月:腿姐技巧班+一千题二刷,并把一刷和二刷的错题以及相关的知识点都放进anki里滚动背诵。
12月:腿姐冲刺班+腿姐押题班+肖四肖八+市面上各种押题卷,依然把错题和不熟悉的知识点放进anki背诵,一直循环到考前。主观题部分只背了肖四,我觉得重复是最简单且最有效的背诵方法,虽然我考前十天才开始背诵,但基本能够做到每天背诵一遍,在这样的循环之下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自己的进步。至于具体的背诵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我就没有办法只背诵关键词,会害怕在考场上写不出像样的句子,所以我所有的科目背诵都是全篇背诵,虽然记忆量不小,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安心的选择。
英语
一战80(选择53+主观27),二战86(选择59+主观27),因为本身英语基础比较好,所以在英语上花费的时间不多,基本每天控制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具体任务是在墨墨APP背诵300个左右的单词(它会根据记忆曲线不停帮你重复,个人觉得很有效,但要付点小钱,如果有其他类似的替代的也可以),然后做一篇阅读真题,做完之后会听唐迟老师的解析并进行复盘(真的强推唐迟老师的阅读,太有用了就是说),思考每道题的出题逻辑以及我的做题逻辑,熟悉一些老师惯用的出干扰项的手法,对于阅读部分的提升特别有帮助。
主观题部分主要在各个平台看了一些经验贴,整理了大作文的模版,包括一些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套话以及常用的句型,中间段落的原因分析则总结了十多个各方面的原因,比如经济、科技、人口、政策等,基本可以套到任何话题的分析里。
具体时间安排
6月-11月:单词+真题,单词一定要不停的背不停的重复,就算很忙也一定要挤出时间背完每天的单词(比如集训的时候我就每天六点多起来背完单词再起床55555),毕竟英语这门课说到底靠的还是词汇量,如果阅读看不懂那会再多的技巧也没用。
12月:单词+真题+作文模版,建议主观题部分的准备一定要早点开始,12月真的有点太晚了,毕竟后期各科的背诵压力都会蛮大的,如果这个时候还要抽出时间去整理模版的话会很影响心态。
史论
一战102,二战127,史论可以说是我今年花费心血最多的一门课了,毕竟它的分值很大,并且在学会正确的答题方法之后,考到120+也并不算难。一战的时候学得云里雾里,既没有明白史论考察的重点,也没有学到正确的答题方法,只是一味的跟着所谓的“正确答案”死记硬背,所以就算当时每天起早贪黑一个人坐在楼道里拼命背书,最后考出来的分数也非常低。二战的时候很幸运认识了一个学姐,教给了我非常多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这也是我今年史论能够提高25分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我看来,史论答题最重要的不是你背诵的内容有多少,或是你背诵得有多熟练,它更看重的是你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字数内将你所掌握的知识用逻辑分明、表达连贯的句子描述出来。这样子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当时也摸索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找到答题方法,在这其中,整理历年真题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将近十年的真题都梳理清楚并整理了答案,在学姐的批改下不断修正我的答案,并慢慢形成了我自己的答题习惯,比如所有的题目都分点、分小标题进行作答,并在每个段落之前明确的点出自己的观点,后面用相应的例子或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加以辅佐,并整理了一些常用的答题角度,帮助我在答题时节省非常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能保证不会遗漏掉一些知识点。
在背诵方面,我主要背诵了设计史的框架以及自己整理的真题,都是放到anki里不停重复直到考前。掌握设计史的框架对于答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你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设计运动的溯源问题时非常有用。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的框架也是在学姐的帮助下不断完善的,同时后期在整理完真题之后,我也将真题标注在了框架之中,能够很清晰的看到史论考察的重点,也就知道自己要着重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啦。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模拟考,在最后一个月每周跟着学姐模拟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我了解自己目前的水平,也能不断帮我训练遇到没有准备过的问题的时候的答题思路,学姐每次都会准备一道从来没有见过的题,在每次“胡编乱造”的过程中也能让我对自己的瞎编能力更有信心,这样到时候在考场上遇到没见过的题也不会害怕啦。
最后我想说,史论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从最初的模拟考89分到后来的119分,再到最后的127分,离不开每天下午四五个小时雷打不动的背诵史论,也离不开一遍又一遍的整理真题和模拟考,所以还是那句话,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
具体时间安排
7月:通读史论相关书籍。
8月+9月:设计史框架整理+背诵。
10月:真题整理+背诵,真题整理真的非常重要,但我其实也拖拖拉拉了很久,如果可以早点开始就更好啦。在写真题的时候我也浏览了非常多的论文,主要提炼了一些答题角度,同时把描述性的语句换成自己的句子,这样子便于后期的背诵。
11月:框架背诵+真题背诵+答题思路整理。
12月:框架背诵+真题背诵+模拟考+补充内容整理,在每次模拟考结束之后也会进行复盘,将每道题的答题思路提炼出关键字整理出来并进行背诵。补充内容主要是学姐课上补充的一些有可能会考到的题目(比如复试题库里的题哈哈哈哈哈)或是一些课外的知识点和例子,虽然不一定会考到但是多学一些心里总会踏实一点。
手绘
一战106,二战105,手绘可以说是我今年唯一一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科目了5555,虽然手绘的不确定因素非常的大,并且存在着压分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手绘就可以放弃,华师偏好的风格还是蛮明显蛮独特的,所以只要跟着学姐走就不用太担心的啦,就算没有特别高的分数,但不拉垮还是可以保证的。并且手绘压分对于零基础的同学来说还是蛮有优势的,毕竟高分的只是少数,更多同学的分数还是集中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间内,拉不开太大的分差,所以也不用过分担心的啦。
具体时间安排
8月:集训,跟着学姐不断尝试不同的风格,最终确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方向。
9月:没有练习纯在摆烂5555。
10月:集训,继续尝试不同的参考。
11月-12月:确定模版,并坚持每周练习一次。
本文转载于知乎,作者:Seike